祭祀活动是后人在寻根问祖,也是后人对几千年文明记忆的一种梳理和敬仰。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奠基者,又是中国古代的治水英雄,是中华民族共同尊奉的伟大先祖,大禹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大禹陵是绍兴市乃至浙江省历史最悠久、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遗产。
据史料记载,大禹的第六代子孙,也就是夏朝的第六代王——少康,派自己的儿子无余到会稽山下守护大禹陵。目前这支守陵的大禹后裔已经延续到145代。
在民间祭祀的基础上,绍兴公祭大禹陵的历史十分悠久。公元前2059年左右,从大禹的儿子夏启开端,祭会稽大禹陵已有定例,夏启首创的祭禹祀典,是中华民族国家祭典的雏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公元960年,宋太祖颁诏保护禹陵,开始将祭禹正式列为国家常典。明清两朝的祭禹仪式和制度最为完备,典礼也最为隆重,明清两朝大祭禹陵各达20多次。清代康熙帝、乾隆帝都亲临绍兴祭禹。1933年,禹庙再度修复并举行了隆重的祭禹活动。
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了公祭大禹陵典礼,开启了新中国公祭大禹的新篇章。
1995年5月15日,江泽民同志亲临大禹陵视察,高度评价大禹、大禹精神及公祭大禹陵活动,并亲笔题写了“大禹陵”坊额。
1996年,大禹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大禹陵被中宣部命名为第一批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5年,习近平同志(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指示要办好公祭大禹陵活动。2006年公祭大禹陵典礼期间,习近平又致信表示祝贺,指出“公祭大禹陵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大禹以其疏导洪患的卓越功勋而赢得后世景仰,其人其事其精神,展示了浙江的文化魅力,是浙江精神的重要渊源。公祭大禹陵对于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于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对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都是有益的”。
2006 年6 月,大禹祭典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大禹祭典与黄帝陵祭典一同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7年公祭大禹陵典礼由文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绍兴市人民政府承办,公祭大禹陵典礼成为国家级祭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