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路三桥”基础设施工程开工典礼
重大项目签约仪式
道路工程
桥梁工程
管线工程
绍兴滨海新城江滨区域效果图
2010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时间符号。走过2500年历史长河的这座城市,在这年年初,作出开发建设滨海新城的战略性决策。城市北进,绍兴意在抢抓浙江海洋产业经济带建设机遇,破解发展空间瓶颈,重新构造发展格局。滨海新城,由此成为绍兴继续跻身发展前列新的动力源。
天时地利人和,绍兴举全城之力推进新城各项建设。新城的建设者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全力以赴、攻坚克难。短短一年间,健全理顺体制机制,编制完善规划体系,积极组织要素保障,全面推进市政建设,全力推进招商选资……当寂寥的滩涂逐步成为发展的热土,437万绍兴人心中的憧憬,已经涌动为建设激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今天,当目睹了滨海新城火热的建设场面,倾听了这片土地传来的拔节声,我们相信,打造一座具有江南风貌和滨海风光的特色产业新城、宜居创业新城、生态旅游新城,不是久远的梦想。
“十二五”发展目标
滨海新城江滨区域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基本形成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着力引进一批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大项目,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基本形成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及科技创业园、城市综合配套区等三产服务园区,努力将新城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特色产业集聚区、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示范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主城区、绍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平台。“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20亿元,完成工业、商贸项目投资额285亿元。至“十二五”期末,力争滨海新城江滨区域实现生产总值120亿元,年均增长30%;财政收入15-18亿元,年均增长40%-45%,工业产值达500亿元,年增长率达60%以上。
·发力2010年·
5篇开局文章
滨海新城自去年3月初筹建、7月底正式授牌成立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规划编制全面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招商选资全面展开、体制机制全面理顺”的要求,努力抓好工作开局。
编制完善规划体系。《绍兴滨海新城概念性规划》、《绍兴滨海新城江滨区分区规划》、《绍兴滨海产业聚集区发展规划》、《绍兴滨海新城环境保护规划》、《绍兴滨海新城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江滨区域启动区块控制性详细规划》、《江滨区域“十二五”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江滨区域南部片区中心城市设计》及水、电、气、通信等专项规划,都已完成了编制和评审。
积极组织要素保障。落实启动区块近三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约5400亩。实行多元化、市场化融资战略,全年签订融资协议106亿元;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到目前为止,已向农行、工行、建行、交行及绍兴银行上报项目融资申请30亿元,其中已落实贷款授信15亿元。
全面推进市政建设。概算总投资24亿元、路(桥)建设总长28公里的“十路三桥”市政重点工程,修复道路已基本完成除沥青外的工程,新建道路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40%,概算总投资11.7亿元、路(桥)总长30.6公里的“四路一区”市政重点工程已完成招投标,基本完成开工建设准备。
抓紧开展招商选资。已签订医药生命健康、太阳能薄膜电池和逆变器、单晶硅太阳能光伏、多彩华侨动漫城旅游综合开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协议10只,总投资约190亿元。积极引进高效生态农业项目,签订5只投资项目落户协议,总投资3.35亿元,承包(租赁)土地1万亩。首批项目有望于2011年3月底开工建设。
健全理顺体制机制。完成了绍兴市、上虞市级相关部门授权、授印工作;相关派出机构已进驻,并正常开展工作;新城江滨区一级财政运作体制方案已经明确,“充分授权、封闭运作”的开发体制基本到位。
·奋力2011年·
5大攻坚关键词
关键词1:经济指标较快增长。计划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40%;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120%;工业产值、工业销售均比上年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比上年增长600%;
关键词2:招商选资加快突破。计划全年引进符合新城产业发展定位的项目20只以上,投资规模200亿元。其中,引进央企和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各一只,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5只以上,引进现代农业产业项目5-6只;
关键词3:产业项目抓紧动工。全年动工建设产业项目10只左右,启动区生物医药、节能电光源、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五个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全面展开。完成产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
关键词4:市政建设快速推进。全面拉开“三纵三横”道路建设框架,并初出形象。启动区特色产业园、商贸综合服务区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及科创园一期工程全面启动,市政建设投入规模累计超过50亿元,完成投资18亿元;
关键词5:开发体制全面到位。竭力做到“充分授权、封闭运作”的体制顺畅高效,沥海镇委托管理全面实施,农村新社区建设、社会民生、社会稳定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滨海新城新一年工作将突出招商选资和工程建设两大主题,落实土地、资金、服务等要素保障,明确责任主体,狠抓各项工作落实,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责任感、使命感,切实加快开发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