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期嵊州民营企业谋求转型升级
嵊州民企的领带花样数据库
个私集聚区里的工商接待日
民企优秀图书室
从初期严厉的宏观调控到中后期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十一五”期间,民营企业遭遇的困难和考验前所未有。风雨之中,嵊州民营企业疾行的脚步未曾停歇,并且迎难而上,在突围中再创新天地。到2010年,全市民营企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1%。更为可喜的是,嵊州民营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也在不断提升,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和利税分别是2005年的1.7倍和1.8倍,企业财富也成倍增长。
嵊州民营企业,这支纯粹的草根力量,正在创造新的经济奇迹。
民企在市场搏击中强身健体
与浙江所有区域经济发展的秘密一样,民营企业也是嵊州繁荣富裕的最有力推手。五年来,嵊州民营经济的结构、质量和规模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尤其是2010年以来,民营企业发展势头欣欣向荣,呈现出“身强力壮”的集体表情。
——外贸出口高位增长。近年来,嵊州民营企业的外贸出口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中流砥柱。有数据显示,201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14.06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额12.4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9.1%和33.8%;加工贸易进出口快速增长,全市加工贸易进出口额10.96亿美元,同比增长31.52%;电器厨具和领带服装产业出口继续保持高位增长,出口额分别达3.84亿美元和3.9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3.72%和14.1%。
——投资增长步伐加快。投资的持续增长使嵊州民营企业的活力进一步加强。2010年,全市工业性投资达到65.11亿元,一大批企业通过实施新项目,开发新产品,为新一轮发展打下基础。如浙江双鸟机械有限公司投资3200万元扩建年产3.5万台高性能电动葫芦及700万米高强度圆环链扩大出口项目;嵊州市龙威机械有限公司上马年产1000万件高档阀门生产线;普田电器推进实施国家级厨具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品牌建设蓄势待发。2010年5月,中华商标协会权威发布“2009中国商标发展百强县”名单,嵊州市位列第54位。这标志着嵊州民营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取得积极成效。全市民营企业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5件,省着名商标22件,绍兴市着名商标74件,境外注册商标462件。嵊州品牌梯队群体的形成,有力促进了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开发能力和资本运营能力的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广大民营企业坚持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姻改造传统产业,获得了新的生机。一方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开展“科技专家嵊州行”等活动,2010年共引进5所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签约科技合作项目34只,新建校企联姻150余家,新实施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105项。同时,积极实施高科技项目,促进成果产业化。共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74项,其中国家级32项。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家,其中国家级4家。相关调查数据表明,有59%的民营企业正在进行技术创新与产品结构调整。
主导产业:民企给力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民营企业生存壮大的内在需求。“十一五”期间,嵊州民营企业走出了自己的转型升级道路,领带服装、机械电机和电器厨具等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最为典型。
领带服装:提升行业话语权
在浙江好运来集团有限公司北侧,5万平方米的新厂房拔地而起,这里将实施一项国家级产业技改项目,通过采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真丝改性抗菌技术、真丝改性增重技术以及数码织造技术,形成年产500吨功能性(改性)真丝、250万米高档丝绸织物的生产能力。“好运来转型升级将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做好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同时积极拓展光伏原材料等新兴产业。”公司总经理杨育杰说。
好运来是领带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成功个案。从2007年开始,嵊州领带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速,引起各方关注。2009年7月29日,全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专题报告会暨示范区试点动员会在嵊州召开。
领带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其核心就是提高行业话语权。嵊州领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正通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自2009年组建以来,瞄准原材料话语权,通过拓展蚕桑茧丝基地、合同约定、集体团购等方式采购原材料,在去年真丝价格节节攀升的背景下,对抑制原材料价格不正常波动,减少企业生产成本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电器厨具:从贴牌到创牌
从上三高速进入嵊州境内,印有陈好、黄圣依、蒋雯丽等影视明星的路牌广告令人目不暇接,而这些明星代言的无一不是嵊州的厨具品牌。聘请影视明星代言,成了嵊州电器厨具企业这些年的一个流行风尚,但彰显的却是企业从贴牌到创牌的深层渴望。培育、建设自主品牌,逐步从OEM(贴牌生产)为主向OBM(自有品牌生产)转轨,正是电器厨具产业转型升级的真正归属点所在。
2009年5月,第14届国际厨卫展在上海开幕。在这个被誉为中国建材行业“奥斯卡”的大型展会上,嵊州市相关部门组织多家电器厨具企业,首次以“中国厨具之都”的名义,通过组团参展的形式集体亮相。2010年5月,全市20多家厨具企业又组团在宁波国际贸易中心设立长年展示厅,随后又组团参加第15届中国国际厨房卫浴产品展览会、2010年德国柏林电子展。五年来,厨具企业在国内外展览会上频频出击,为OBM之路作了坚实的铺垫。
机械电机:创新中实现跨越
机械电机产业是嵊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遗憾的是,一直以来,许多企业的装备水平不高,精密高效加工能力较弱。近年来,嵊州机电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自主创新,通过几年努力,目前已结出累累硕果:如嵊州市叶峰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成功一种集绕线、嵌线、插槽等七大功能于一体的流水线生产设备,该设备的工作效率是手工操作的20倍。浙江蓝翔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继研发成功“YKK系列高压三相异步电动机”后,又研发出热辊电机,该产品被列为2010年省级新产品。
众多拥有独立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成功,表明嵊州电机企业的发展方向已经由粗放型加工企业向自主创新的现代高新企业转变。据了解,从2009年到去年年底,嵊州机电行业共实施大大小小的机电项目141个,培育各类科技型企业23家,与高校共建创新载体4家,与高校实施科技合作项目19项,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5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项目3项、省重大专项2项,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35只,获发明专利6项。
通过实施转型升级,三大产业对嵊州工业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加强。2010年,领带服装、机械电机和电器厨具三大主导产业的规模以上产值已经占到全市总量的80%以上。
平台拓展: 民营经济比拼的新战场
嵊州是一个盆地,盆底是嵊州的主城区和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在城区的嵊州经济开发区完成了嵊州约80%的经济总量。但这个局面,让嵊州经济一直难以有大突破。尤其是近年来,城区的经济开发区因为容量问题,无法承载过多的工业主体,而乡镇一级的工业功能区,因为物流、配套等原因,除聚集一批中小企业外,缺乏大工业项目的支撑。但五年来,民营企业新的舞台已经搭建完成,这里将成为它们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创业的大战场。
走进开发区三塘区块,林立的铁塔脚手架、来往穿梭的施工车辆、满身泥水的建筑工人,构成了一幅热火朝天的建设画卷。新建或在建的“德美轴承”等6家民企工业投资项目开工,加上三塘区块南端用地980亩的“雅戈尔新兴产业科技园区”,开发区已经拉开向三塘区块拓展的序幕。与此同时,浦口二期万亩平台正着手启动征地工作,将为开发区未来3至5年发展留足空间。
企业在谋求发展,政府更是运筹帷幄,以长远的眼光着手进行整体规划布局。2010年,嵊州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工作方案和增挂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牌子,均获省政府批准。开发区整合提升,采取就近整合和异地整合相结合的形式,整合全市五大集镇和三江街道六大工业功能区的工业平台,整合后面积达233平方公里,在全省开发区中排名第四。
新平台创造新奇迹。2010年嵊州工业企业喜讯频传:
6月,雅戈尔集团在嵊州举行了雅戈尔新兴产业科技园区项目签约仪式。园区总投资在30亿元以上,其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纺织工业城,产业形态包括雅戈尔最受人关注的汉麻项目。雅戈尔董事长李如成在当天的仪式上表示,到嵊州是雅戈尔的二次创业,嵊州是雅戈尔的第二家乡。
2010年9月,全球最大的吸油烟机制造商意大利爱丽卡(ELICA)集团与浙江普田电器有限公司举行合资庆典,前者买下了后者70%的股份。作为中国第一家生产油烟机的企业,为何拿出七成的股份引进外国资本?普田电器董事长杜仁尧对此解释为,合资有助于普田电器走出“橄榄型”产业困局,从而走向利润的高地——创意、设计的上游和物流、销售的下游……
航母型企业的入驻,成为嵊州民营经济新的扩张力量,同时也必将使现有产业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个私集聚区:培育草根民企的第一梯队
70多亩的土地上,厂房林立,车间内灯火通明,织机穿梭。这里是嵊州最早的个私集聚区——甘霖镇殿前村个私小区。如今,这里每年可以销售2500万米布,产值达到7500万元。一个丝织小区发展而成的产业,不但解决了全村90%多的劳动力,还吸纳了两三百个外来劳动力。嵊州市工商局局长、民营企业协会会长潘绍东表示,“在嵊州,大大小小200多个个私经济集聚区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的‘摇篮’和‘孵化器’”。
个私经济集聚区开先河
个私集聚区的建设,无疑为广大农民强烈的创富渴望打开了通道。2003年,设在嵊州市工商局的发展家庭个私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嗣后,实行了一系列推进个私经济集聚区建设的措施和政策。
这些个私集聚区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特色,大多以“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一区一品”的块状产业形态出现。目前全市已形成电机、机械、五金、葫芦、链轮、弹簧等为支柱产业的区域经济板块46个,涌现出了如“里南丝织乡”、“北漳白茶加工镇”、“甘霖上高电声村”等块状产业。此外,一些个私工业集聚区更受到周边县市产业链的辐射,发展也是有声有色。如受上虞市节能灯产业的延伸,在嵊州的三界镇沈湖村、西后村等地都出现了节能灯产业辐射带。
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建设个私工业集聚区,也成为嵊州集聚区发展中显现出来的另一大特色。嵊州市个私发展办提供的一组数据表明:目前在建的个私集聚区中,有31个集聚区共利用老学校、老大会堂、老厂房等闲置房4.8万平方米;有24个集聚区开发利用低丘缓坡、荒废沙滩等闲置地400多亩。这些原本被废弃或没有利用价值的资源,如今却成为村民致富创业的良好平台。
越来越多的个私工业集聚区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成为百姓致富的重要途径,更成为推进全民创业、孵化规模企业的良好平台。据不完全统计,嵊州全市建成的个私集聚区已经达到253个,2010年实现产值231亿元。
小企业在这里快速成长
“在集聚区里,我的企业慢慢由小变大。”说到个私工业集聚区,嵊州市盛强电声有限公司的老总袁松波就来劲了,他说自己从1993年就开始家庭作坊式生产,机器占用了家里五六十个平方。“当时我的家庭作坊规模还不算大,有的村民机器比较多,连原来用来养猪的矮房也都放置了机器进行生产。”
2004年,袁松波把自己的机器移到村里的个私工业集聚区,当年销售就达到100多万元,到2010年销售已经超过2000万元。
和袁松波一样,在个私工业集聚区“长大”的企业还有很多。他所在的黄箭畈村党支部书记袁林达表示,集聚区内的绝大部分企业都是本村村民兴办的,主要以电声设备配件为主,现在已经有不少企业给创维、LG、TCL、康佳、三星等大牌厂商做配件。
蓬勃发展的个私民营经济,成为嵊州农民创业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仅2010年建成的个私工业集聚区就解决农民就业2万人以上。民营经济的发展,还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平台,目前嵊州市个私集聚区每年通过出租等形式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超过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