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摊贩一直是困扰不少城市的老大难问题,城管与摊贩的“猫捉老鼠”游戏,又让城管履职深感尴尬。那么,如何才能破解马路市场这一道全国性的难题呢。
市人大代表提出希望突破马路市场整治怪圈的建议,特别提出尤其要注意疏堵结合。对此,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局正在市区开展市容环境秩序严禁、严管、严控工作,力争在世合赛前有一个明显的改观。
疏堵结合破解怪圈
有骆润法等人大代表提出,马路市场已经陷入了“整治-反弹-整治”的怪圈。以越城区为例,眼下马路市场不下10个,主要分布在城区的主次干道及农贸市场周边,仅塔山街道辖区内的马路市场就有三四个,分别位于市区望花路、花园畈、燕甸园等地。马路市场以靠近居民区、价格相对低廉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
骆润法说,在市区花园畈马路市场卖鱼的一位流动摊贩,原来在城东一农贸市场里卖鱼,他说,2010年不再进市场而改行成为一名流动摊贩,原因是市场里的摊位费不低。到马路市场摆摊后,这位摊贩一年可省下不少的摊位费,鱼价也可以卖得相对低廉点。
应该说,成为一名流动摊贩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选择多少也有些无奈,谁愿意经常与城管玩“躲猫猫”的游戏呢?
当然,马路市场的危害性更是显而易见:食品安全问题、交通拥堵问题、不公平竞争问题和噪声扰民问题,等等。
“人人都知道马路市场不合法,但是,许多小摊小贩的背后都维系着一个家庭的生活……有关部门能否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来治理马路市场。”骆润法说。
“疏导点”能否成为灵丹妙药
市城管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认为,马路市场之所以成为马路“牛皮癣”,客观原因是它具备方便、灵活和价格相对低廉等特点。
“府山公园庞大的晨练群体‘催生’了周边一个马路市场,这一马路市场存在近10年,屡禁不绝,现在个别摊贩已从马路转入租民房卖菜,这样城管也就无法管他了,但是新出现的问题是,这些摊贩占道经营。”这位负责人说。
“对马路市场整治将采取疏堵结合的原则进行规范管理,我们千方百计地寻找了14个流动摊临时便民疏导点,疏导点里共设有664个摊位,免费提供给流动摊贩作为经营场所,我们对疏导点的管理采取‘五定’原则——定时间、定地点、定面积、定经营范围和定责任,力争通过疏堵结合的办法,达到取缔一批、归并一批、新辟一批马路市场(疏导点)的目标。”这位负责人说。
这14个疏导点说白了就是“解禁”的马路市场。记者注意到它们分别位于市区望花路、姜家园、廊桥下、昌安立交桥下、城南朝晖路等地,多是原来流动摊贩相对集中的地段,疏导点的设置前提是不能影响交通、市容和扰民。
“从今年1月开始,市城管执法局在市区开展市容环境秩序严禁、严管、严控工作,将于5月份前完成整治工作,力争在世合赛前让市区的市容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观。”这位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