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央、地方两大媒体齐关注绍兴文旅! | |||||||
|
|||||||
编者按:以文“融”旅,以旅“活”文。近年来,绍兴携文化之韵奏经济之曲,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旅风采,描绘了文旅融合新盛景。今日,《新华每日电讯》《绍兴日报》分别刊文“绍兴:一座文化名城的‘文化担当’” “绍兴在探索与创新中书写文旅融合新辉煌”,立足广阔视野,通过多样化案例,介绍绍兴汲取时代力量进而创造文旅融合新辉煌的有力举措和关键抓手。现将报道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若叶乌篷,一城山水,无尽江南。 文脉渊远,跃动在青石板间踩踏的灵气里,呼吸在无处不在的文化气息间,刻印在推动发展的底气中。 绍兴古城 这里是浙江绍兴,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梳理绍兴文脉、普查文化资源、推进文旅融合、力促文化转化、开展国际推广、提升文化认知……谈及绍兴文旅,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何俊杰喜悦之情藏之不住,自豪之感写在眉梢。 徐渭故里 从探文明之源,到赓续文化薪火,再到打造文旅融合样板地,绍兴持续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时代性创新性转化。 以文化为韵,奏经济之曲,金声玉振。 舜会百官、尧住城郭、禹得天书,象田、舜井、舜江、舜庙、尧城……上古文明,至今依旧在绍兴遍地生辉,在当地生产生活中传承。 资源如此丰富,滋润如此深刻,如何更好地整合利用,让全世界看到尧舜禹?遗迹挖掘、文化溯源,成为绍兴的选择。 《绍兴禹迹图》 2018年,绍兴开始编制《绍兴禹迹图》。专家学者通过文献积累、野外考察、文物普查、古今地图结合应用、现代考古成果应用等,最终绘出。此图囊括127处禹迹,是一张系统编录大禹文化遗产的区域性分布图。其后的五年时间里,《浙江尧舜遗迹图》《浙江禹迹图》《中国禹迹图(2022版)》以及绍兴禹迹标识导读等陆续发布。 《中国禹迹图(2022版)》 由绍兴市文广旅游局立项的《禹迹图编制导则》为其他省份编制遗迹图提供了指导意见。何俊杰说,此成果有望成为我国文化遗产类转化利用的一个标准。 《浙江禹迹图》 “通过资源普查的方式,进行研究、转化、活化、创新,使尧舜禹遗迹成为绍兴新的文化旅游资源,以此向世界讲好中华文明的故事。”何俊杰表示,绍兴还将进一步擦亮“尧舜禹”文化金名片,让更多人走进绍兴、读懂中国。 高分当选2021年度“东亚文化之都”,这是绍兴走向国际的又一张重要金名片。何俊杰认为,这背后凭借的,是绍兴深厚的文脉根基和创新的文化转化。 宋六陵 位于绍兴的宋六陵是宋韵文化的重要标识,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十四五”时期国家大遗址名单。为使宋韵更好地“流淌”起来,绍兴决定在此建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同时推动北宋南宋皇陵考古出土文物联袂展出。 阳明故里 与宋韵文化相辉映,阳明文化星火熠熠。2022年10月,在王阳明550周年诞辰之际,历经多年保护开发的绍兴阳明故里揭开面纱,“阳明心学大会”永久会址落户绍兴,阳明文化主题书画创作展、王阳明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主题活动、全国大学生阳明朗诵赛持续开展…… 在绍兴,“博物”之“博”超乎想象—— 岭下党史陈列馆 绍兴已建成红色印记、非遗保护、乡土记忆、民俗风情等各种主题的乡村博物馆200多个,实现文化场馆建设从城市到乡村的延伸。 突破传统陈列展览模式,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运用三维立体动态技术,打造数字化互动场景,增强沉浸式体验……数字化博物馆成为绍兴推进博物馆建设新的重要内容。 “绍兴本身就是一个没有围墙的活的博物馆。”何俊杰说。 文物“活”了起来,非遗不甘沉寂。 非遗兴乡大巡游 看!助力全域旅游的,有“非遗兴乡大巡游”、非遗小吃、特色非遗产品。瞧!成为新文化地标,是综合性展览、展销、展演场所“绍兴非遗客厅”,“非遗+旅游”“非遗+研学”“非遗+城市”。品!在“见人见物见生活”中越走越稳的,是绍兴非遗文化转型。 文化遗产转化走稳亦走深。 叶家堰村 绍兴以提升“文旅幸福指数”为抓手,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米”,积极探寻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新路径。2022年,绍兴重点推进了乡村图书馆建设、文化礼堂软件提升、乡村特色旅游培育及宣传推广、村级文化活动队伍建设、文化陈列展览等工作,真正让文化惠及全市百姓。 “这里是百草园,大家翻开手中的‘鲁迅故里闯关图’,‘摘覆盆子刺破了手’需倒退三步哦。”鲁迅故里,讲解员带领着学生们“沉浸式”走进鲁迅的童年世界。 鲁迅故里研学游 三味书屋-鲁迅故里景区是全国首批20家“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之一,是绍兴研学游的主要代表。据统计,每年前来参加研学实践的中小学生超过50万人次。 早在2003年,绍兴就推出了6条研学旅行线路。2020年,鲁迅故里、兰亭、东方山水乐园被浙江文化和旅游总评榜授予“十佳研学旅游目的地”称号。2021年,绍兴被中国旅游研究院评为“全国十大研学旅行热门城市”。2022年,绍兴发布“走进课堂”鲁迅研学之旅、“文脉千年”唐诗之路研学之旅、“翰墨飘香”书法研学之旅等10条研学旅行线路,涵盖全市各县(市、区)着名景点。 书圣故里 “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绍兴以“旅游+教育”模式领跑,打下了良好的品牌和市场基础。何俊杰表示,绍兴希望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得到文化的滋养和满足。 以浙江省内和周边的大中小学生、亲子家庭及企事业单位为重点,并面向国际市场,推出更多更优质产品;推出具有绍兴特色的研学旅行线路和精品课程、承办中国研学旅行大会等,实现精准化营销;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整合市场资源,打造“研学绍兴数字平台”……目前,研学旅行的内涵已经从中小学逐步拓展到全生命周期,绍兴正顺势而为,奋力提升。 兰亭 “‘绍兴文化会说话’是绍兴2023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激发文化活力,营造独特的‘文态环境’,让更多的人提升讲故事能力,讲述好的故事。”何俊杰表示,如此一来,绍兴将成为一个拥有友好环境、充满文化味道的城市,能够进一步助力经济发展。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座文化名城,种下文化担当的种子,等待花儿盛放、果实满枝。 “出门顿觉春来早,柳染轻黄已蘸溪”。 又一个立春至,又一缕春风来。(方问禹/文) 绍兴以文“融”旅,以旅“活”文,文化与旅游及相关产业深度发展融合,跨界发展,形成了文旅融合的新气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绍兴文旅以历史文化名城的视野,以走向世界的文化胸襟,汲取时代的磅礴力量,深耕文旅融合地,打造最佳旅游目的地,争创文旅融合样板地,绘就文旅融合新时代蓝图,走出了文旅融合星光灿烂的新境界。绍兴城市在文旅融合中散发出独特的文化气质,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在疫情防控之时,注重勤练内功,以文化为支撑,以文旅融合为手段,未曾停止探索,文旅融合创新不断,成效斐然,绍兴文化旅游不断攀登“国”字号高峰。 去年,宋六陵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立项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历史文化名城绍兴拥有了首个国家级遗址公园,这是浙江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标志性成果。千年宋韵,在绍兴有了“国标”。与此同时,绍兴大湖头遗址、嵊州下方山及周边墓群入选2022年度浙江考古十大重要发现,宋六陵入选“新时代浙江考古十大发现”。绍兴推出“守望——两宋皇陵考古成果展”“风雅宋——最是宋韵在绍兴”文物大展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精品展览。这些成就,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交相辉映,映照出绍兴深厚的文化底蕴。 去年,绍兴旅游度假区有了首个“国”字号——鉴湖旅游度假区成为首个国家级度假区。这为绍兴旅游发展提供了新动能。近年来,全域旅游成为各地推动文旅发展主抓手,绍兴率先实现省级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全覆盖。绍兴在全市域文旅资源普查中,不断创新,尧舜禹遗迹图编制成为全国文旅资源普查转化的创新案例,受到国家相关部门关注。 绍兴承办的第五届中国越剧艺术节相关工作获文化和旅游部表彰。去年,绍兴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越剧艺术节,全市4台大戏入选精品展演,联动开展第二十届越剧大展演、“绍兴有戏 青春致敬经典”、第七届“全球越迷嘉年华”等活动,发布《中国越剧传承创新发展绍兴倡议》,相关工作获文化和旅游部领导批示肯定。嵊州越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入选省级保护区。越剧《核桃树之恋》、歌曲《故乡》入选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绍剧《喀喇昆仑》获“戏剧中国”优秀剧目。 去年,绍兴文化执法工作获全国表彰。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被国家版权局评为查处重大侵权案件有功单位,并获2022年度全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成绩突出集体,获全省执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团体二等奖,1个案件被列为2021-2022年度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重大案件;市文广旅游局荣获2022年度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成绩突出集体。 绍兴做强做亮研学旅行,去年,《绍兴研学旅行标准化发展及地方实践》获“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年度优秀调研报告”。市文广旅游局举办全国研学旅行系列活动,向全国发布研学旅行游线,全市新增研学旅游基地(营地)19家,其中省级6家。支持绍兴“打造中国研学旅行目的地”写入省政府“高质量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文件。绍兴成功举办“全国百家旅行商走进绍兴暨绍兴旅游产品采购会议”等全国大型活动。 绍兴文旅融合,各项成就位列全省前茅。去年,市文广旅游局发布绍兴非遗LOGO和形象IP,创新设立首批10家非遗形象门店,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达112项,居全省前列。“稽山鉴水——非遗主题之旅”“走唐诗之路——探寻越音芳华之旅”2条游线入选省首批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经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去年,绍兴非遗传承保护指数位居全省第2。非遗保护指数连续5年列全省前3。 市文广旅游局去年创新打造“国内新媒体宣传+海外推广+地推”全矩阵宣推平台,全力提升绍兴文旅影响力和知名度。“东亚文化之都·绍兴”“越音缭绕绍兴城”“一元地铁游绍兴”等系列主题宣传获央视、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众多主流媒体报道,文化旅游新闻宣传名列全省第一,荣获2022年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新闻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多次入选全国市级文旅新媒体综合传播力指数TOP10榜单,中宣部海外媒体平台“发现美丽中国”等连续29次向全球推荐绍兴文旅资源、品牌。 绍兴文旅不断赋予公共文化服务新的内涵。去年,“浙文惠享”民生实事项目提前完成,“绍兴用精品博物馆示范引领乡土文化窗口建设”作为先进市例经验在全省推广。开通“鲁迅故里至鲁迅外婆家公交专线”,创新确立12个村作为“基层服务联系点”,开展“一村一策”文化惠民。绍兴党建引领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米”等做法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关注。 市文广旅游局成立绍兴文旅大数据实验室,文旅数字化改革项目取得新进展。“研学游一件事”“文物守望者”2项重大应用场景上线运营,“文物守望者”应用场景入选全市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不可移动文物智慧管理服务系统”在省数字化改革会议上作典型路演,数字化改革工作在数字文化跑道中荣获市级部门第一名。“越安游·团队出行一件事”等4个应用项目入选省文化和旅游厅第二批数字化改革试点,数量居全省前列。 去年,市文广旅游局新设立绍兴美术馆、绍兴市宋六陵考古遗址公园保护中心,扩编市考古研究所;文旅人才工作取得新突破。设立市级文化艺术类人才编制池,为文化艺术类高层次人才引进提供有力保障。引进4名考古领域高层次人才,相关做法入选2022全市“才聚绍兴”十佳案例。 文旅融合创新,方能使文化旅游彰显出新的活力。去年,绍兴文旅系统以创新促文旅融合,以创新开拓工作,绍兴文旅工作迈入新境界。 文化为媒,重大文旅项目不断引进。去年,绍兴推进全市50个10亿元以上重大文旅项目建设,“绍兴文化会说话”助推招商引资,一批文旅项目因绍兴文化而落户,其中柯桥区依托若耶、云门文化,成功吸引上海华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若耶·铜谷小镇项目,总投资达100亿元,成为佳话。 文旅赋能,打响浙东唐诗之路。去年,绍兴制定《绍兴市浙东唐诗之路文化保护利用条例》,以法护航诗路文化;增设唐诗之路遗迹景点60个,实现遗迹景点展示与可视化体验的有机结合;新昌县打造“浙东唐诗之路首倡地精华地”旅游品牌,创造文旅深度融合的产业乐园。 数字应用,破解文物监管难题。绍兴创新探索建立“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文物安全监管新模式,破解火灾、文物法人违法、自然灾害等风险防控难题。“文物智慧管家”入选2022年省文旅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和省委数字文化系统第一批优秀应用,“文物守望者(预防文物法人违法)”入选2022年度绍兴市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诸暨市通过“文物建筑白蚁监测预防处置模块”解决了73%的文物建筑白蚁危害问题。 文化跨界,百年越剧与时尚综艺跨界融合。绍兴探索新时代越剧传承发展路径,嵊州与浙江卫视合作推出《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推动百年越剧与时尚综艺品牌跨界融合。该节目在浙江卫视、中国蓝TV、美丽浙江等媒体矩阵播放,直播观看累计超9500万人次,播放量超3亿,微博话题阅读量超3.2亿,全网热搜66个,有效提升越剧知名度。 文化有戏,推动全民艺术普及。绍兴擦亮“绍兴有戏”全民艺术普及品牌,开展“我的艺时光”“街艺角”“文艺播撒乡镇行”等活动,开设线上线下课522门,组织街艺角演出220余场,服务2万余人次。“文艺播撒乡镇行”入选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文化优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助力双减落地。绍兴强化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监管,组建全市艺术普及联盟艺培机构子联盟,分三批公布798家艺培机构“白名单”,为中小学校提供课后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公共文化志愿服务,惠及人群超10万。 文物会说话,两宋皇陵文物首次联袂展出。绍兴举办“守望——两宋皇陵考古成果展”,以文物说宋韵,集中展示两宋皇陵考古出土文物371件(组),展示两宋皇陵文化,是绍兴南宋皇陵(宋六陵)与巩义北宋皇陵考古出土文物的首次联展。国内外重量级媒体聚焦报道,其中新华网专题报道阅读量超280万人次。 文化树品牌,树兰品牌成文旅融合新样板。绍兴以古越藏书楼创办人徐树兰为名,创立“树兰”系列公共文化品牌。累计建成树兰书房18家,2022年,越城区建成开放首家“旅游+”树兰书房,“今天我们再读徐树兰”成为绍兴致敬先贤的佳话。 文艺传薪火,名师传艺助推文艺薪火相传。推出“名师传艺·薪火相承”戏曲人才培养工程,引进、培养、选拔优秀人才。1人获“2022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表演艺术传承英才”称号,1人获第六届“浙江戏剧奖·金桂表演奖”,在“新松计划”全省青年戏曲演员大赛中获3金5银4铜佳绩。 文旅促消费,首届好物节激活文旅消费潜能。市文广旅游局联合同程旅行推出“首届绍兴文旅好物节”主题馆,通过“好物×人气”“好物×品牌”“好物×文化”“好物×市场”的好物乘数经济,促进绍兴文旅产业线上生产、销售、推广的深度融合,持续激活文旅市场的消费动能。 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峰上,在新的一年里,绍兴文旅将以更高的眼界、更宽阔的视野、以更高的站位谋划新篇,推进绍兴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旅游局局长何俊杰说,文化和旅游就是绍兴的优质环境,做好文化旅游工作是以新发展的理念做好优化环境工作,新的一年里,绍兴文旅人要优环境、拼经济、促融合、创辉煌,围绕经济发展、拉动消费这个重点,拼好经济,把文化旅游搞上去。 市文广旅游局调研若耶铜谷文旅项目 2022年,绍兴市在全省文旅投资综合指数排名中,位居全省前列。何俊杰说,绍兴文旅要一手抓投资,一手促消费,一手优环境,三管齐下。如何抓投资?就是要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抓住重大项目。今年绍兴全市有233个重大文旅项目,并已谋划一批前期项目,确保当年投资275亿元以上。要重点抓好投资,抓好百亿投资的若耶铜谷文旅项目,做好一对一服务。市文广旅游局每位班子成员都要认领一个重大项目、一个前期项目,做好一对一服务工作。 “1元坐地铁 免费游古城”绍兴文旅市场首场路演推广活动 要做好促消费工作。持续做好文旅春节消费活动,用好5000万元文旅消费券,形成春季文旅消费新热点,以春满古城为主题,推出“美食、美礼、美艺等活动,策划好全年各季活动,唱好“四季歌”,做好各季文商旅消费文章;要全面启动研学游市场,围绕绍兴40万中小学生研学市场,打造好十大研学游营地,联合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中国研学游报告和绍兴研学游主题产品,形成全国研学游高地,使绍兴成为全国研学游思想策源地和实践样板地。借助杭州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浙东南联合体等大平台,实现多城联动、促进绍兴文旅消费,并在绍兴客源主市场上海集中推介绍兴文旅。 “名城绍兴 越来越好”绍兴文旅推介会宁波站 优环境是今年文旅融合的一项重点工作。市文广旅游局将优化现有政策保护体系,围绕提升文旅产业,提升文旅人的素质,启动“绍兴文化会说话”系列活动,让文化“活”起来,营造好环境。 何俊杰表示,目前最主要的是奋战一季度,实现开门红。1月份绍兴接待游客755.1万人次,过夜游客占50%,同比增加29%。绍兴文旅要抓住旅游快速复苏热点不放,解决好痛点难点,不断谋划好新的文旅消费热点,以快速奔跑的姿态,创造绍兴文旅融合新辉煌。(首席记者 周能兵/文)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