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力生(1940——2003),浙江吴兴人。全国知名的农产品检验检疫专家,从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常委、浙江省政协委员、绍兴市政协副主席、绍兴市商检局副局长。

千里寻父,经历了三次解放
沈力生1940年2月出生,老家是浙江吴兴,由于父亲是军人,他自小全家从父随军,住在北平。他父亲沈昌是黄埔军校八期工兵学员,有着一颗强烈的爱国心。1948年,沈昌追随傅作义将军参加了北平的和平解放。这是沈力生亲眼目睹的第一次解放。随后,沈昌作为起义军将领丢下家人毅然南下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革命战争,后来被授予少将军衔。沈力生一家被安顿在唐山。当时,国民党为了要挟和分化起义将领,往往采取一些比较阴毒的手段,扣留家属逼其就范是最常见的一种。沈力生一家也未能幸免,他们被国民党特务劫持到胶州湾,准备押送到台湾。可是,解放军进军的神速和势不可挡的战斗力打乱了国民党的部署。他们仓皇撤退,由于军舰有限,要运送士兵和一些重要的军事物资,哪里还顾及到沈力生他们?就这样,沈力生一家幸运地被“抛弃”在大陆。沈力生在海岸边残存的墙角里呆了几天后,解放军攻克了青岛。这是沈力生第二次欢天喜地迎接解放军的情形。
沈力生一家为了寻找沈昌的下落,到处打听,由于音讯全无,决定暂回浙江老家。但这时,国民党军队制造了花园口决堤事件,整个黄河下游地区一片汪洋。沈力生一家就再也不能南下回浙江老家。更不幸的是,在过江的时候,他们又和护送人员失散了。他们为了寻找沈昌的下落,随着当时逃难的人流往重庆方向而去,因为当时只大概知道沈昌在西南方向。这期间,沈力生一家尝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困苦。他们徒步偶尔也乘小船穿越了整个湖北省,钱和盘缠都用完了,他们就用盐换取可怜的一点粮食。行至四川巴县,他们碰上了沈昌的一个老部下,将他们用汽车运送到重庆。而在此时,沈昌已随大部队到了贵阳。随后,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解放了山城重庆。亲历重庆的解放,是沈力生幼小年纪经历的第三次解放。重庆解放后,通过部队联系,沈力生一家终于到贵阳与父亲沈昌团圆。沈力生幼小的年纪随家人千里寻父,经历了三次解放,加之父亲沈昌的言传身教,对他一生影响非常大,也为他今后走上与共产党亲密合作的道路埋下了伏笔。父亲无疑是一个最好的典范。
老母鸡走了,怎么孵小鸡
1951年,年仅十一岁的沈力生进入了贵州农校植保专业学习,为他后来一生献身的农产品检验检疫事业提供了可能。1957年7月,沈力生在贵州农校毕业后,分配到贵州省正安县农业局任技术员。在正安县农业局工作期间,沈力生总感到知识不够,想继续读书。1960年9月考入了北京农业大学,继续就读植保专业。
1965年9月,沈力生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回到贵州农学院任教。在科研与教学,书斋与教室中平静而充实地度过一生,是他梦寐以求的。可是一件意外的事情却改变了他以后的人生历程。
70年代中期,为了加快我国化学肥料产业的发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国家花巨资从国外引进了21套天然气生产尿素的设备,贵州分配到一套。为了保证质量,贵州商检局对这套设备开箱检验,当时由于专业技术力量不足,商检局决定从各校借调一批学术骨干从事检验工作。沈力生作为农业化学方面的专家,也被借调到商检局参加检验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辛工作,检验任务完成了。但当初说借调的商检局却不愿放人了,他们实在太需要专业技术骨干了。
就这样,沈力生暂时留下来,但他还是不安心,想干自己的教学事业。1978年,已经38岁的他,瞒着领导参加了研究生考试,在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被破格录取。这事后来被商检局领导知道了,急忙来找沈力生,真诚地进行挽留,并着急而动情地说:“你这一走,叫我们怎么办?老母鸡走了,还怎么孵小鸡?!”沈力生被深深感动了,答应商检局领导留下来,为了商检事业,他放弃了宝贵的读研究生的机会。
看家本领不能丢
“看家本领不能丢”,这是沈力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对技术刻苦钻研的写照。沈力生在工作中真正做到了看家本领没有丢。
70年代以来,国外逐渐开始限制农产品进口,对质量和农药残留标准提出了更高更苛刻的要求。如农产品中666的含量不得高于0.2PPM等,而666这样微量的限定标准是很难检验的,国内当时的技术设备根本无法解决。外经贸部非常着急,委托国家商检局尽快组织专家攻克这个难关。沈力生等在调查和数据积累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比较,通过薄层色谱、气相色谱等方法,开始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经过三年的努力,他主持的农产品农药残留普查项目获国家商检局科技成果三等奖。此后,他又参加了全国性课题“全国粮食和农副产品污染调查”,该成果获198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从此,沈力生在全国商检系统声誉鹊起。
到九十年代,沈力生已是全国15名农产专家组成员之一,全国商检工程技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受国家商检局委托,他负责制订了饲料、蔬菜水果、肉食、中草药、粮食等商检行业标准,并承担了250项农药残留部分方法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993年,沈力生从贵州商检局一处处长的职位上调回浙江老家,出任绍兴商检局副局长。当时绍兴商检局的检测力量十分薄弱,只能检验8个项目。实验室建设是一片空白。分管业务技术工作的沈力生决心改变这种现状。他提出要增强检测实力,落实基础工作,抓实验室改造工作,购置了气相、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一大批先进仪器,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技术水平。同时,化大力气引进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经过沈力生的不懈努力,终于使绍兴局在制订标准、检测等业务方面在地区局中处于领先地位。
沈力生还编译出版了《美国FDA—PAMP农残分析手册》,成为商检农残检验的必备工具书;1997年出版的《食品分析大全》则是农药检验方面的专着,是他与农残专家组多年实践的结晶。在开展理论研究和译介的同时,沈力生还开展了大量的实用研究。“茶叶中腈磷降解动态的研究”,为用腈肟磷取代有机磷残留期长的巨毒农药提供了科学依据,此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截止1999年,沈力生共获得获奖论文、科技成果27项。
沈力生的科技成果和工作业绩,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他1989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我是九三学社的人,更是共产党的人
沈力生不但是一位成绩卓着的学者,也是一位对党忠心耿耿的民主党派领导人。他1989年5月加入九三学社,1993年12月当选九三学社绍兴市委会委员,1995年4月任九三学社绍兴市委会主委助理,1996年11月任九三学社绍兴市委会主任委员,1997年底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1997年底当选为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常委,1998年6月任绍兴市四届政协副主席,浙江省八届政协委员等。
沈力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他在担任九三学社绍兴市委会主委和绍兴市政协副主席期间,积极带领九三学社社员,围绕科教兴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外贸、“三市”建设等重大问题,深入企业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同时,就有关问题,亲自动手撰写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他敢于直言,把自己的真知灼见讲出来,哪怕得罪于一些人`。沈力生还积极参与市政协领导的工作,就是在患病期间也积极参加政协工作。
对加强九三学社自身建设,沈力生更是亲力亲为,特别是对九三学社绍兴市委会的机关建设,投注了大量的精力。在他担任主委助理和主委期间,机关一度因团结问题比较乱,工作不得力,干部搞情绪,他亲自找每个机关干部谈心,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并在工作和生活上对机关干部给予帮助。他经常对九三学社班子成员说:“九三学社机关干部比较清苦,与别的机关不好比,但我们要想办法改善机关干部的生活,这方面我来担担子,你们不要怕。”通过沈力生的细心工作,机关工作大有改善,干部工作积极性有了极大提高。
沈力生对党忠心耿耿,心怀坦荡。他经常对九三学社社员说的一句话是:“九三学社是高中级知识分子的组织,要听党的话,坚决跟党走,不能有二心,我们是九三学社的人,更是共产党的人。”
沈力生2001年12月被查出患了绝症,医生告诉他只有六个月时间了,但他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性格开朗乐观,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追求,他忠厚善良,待人诚恳热情。
2003年5月1日,沈力生终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英年早逝,终年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