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8日下午,九三学社绍兴市委员会年度工作会议在绍兴图书馆举行。绍兴文理学院齐陈泽教授作为社中央在九三学社建社65周年表彰活动中的优秀社员,接受表彰,全国获此殊荣的仅71位社员,而绍兴市只有3位。让他得到这一国家级荣誉的,正是他数十年来在本职工作中兢兢业业,上下求索的奋斗精神,和因此而取得的大量成绩。
学术道路上的探索者
“可以说我没有上过大学,1981年中专毕业以后,通过自学,1985年上的研究生,1988年毕业后在兰州大学任教,1992年在企业做过三年老总,1996年读的博士,1999年毕业后调到绍兴文理学院,2001年晋升教授。在绍兴文理学院一呆就是十多年。这些年如果说我取得了一些成绩,那也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齐陈泽的话语平和而谦逊,而正是这种“笨鸟先飞”和谦虚谨慎的精神让他在学术道路不断勇攀高峰。
身为绍兴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院长,绍兴市医药化工创新服务平台主任,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功能化多孔材料与绿色替代技术创新团队” 首席科学家之一,绿色替代技术方向负责人,市化工行业协会秘书长,全国正电子湮没学会理事,浙江省化工协会理事,浙江省化学协会理事,绍兴市化工行业协会秘书长,浙江省高校化学、化工、制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这些头衔的背后无疑是齐陈泽数十年如一日的刻苦专研和辛勤付出。尽管毕业多年,他依然记得当年导师对他说的话,“要先做人,后做事,做事要踏踏实实,以诚待人”。
精细化学品合成技术,有机合成中的绿色替代技术,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是齐陈泽的主要研究方向。在这一领域中,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2项,合作主持1项),浙江省青年人才基金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项,绍兴市科技重点项目3项,地方企业合作项目40余项,年均实际到校科研经费总额超过100万元。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在着名学术期刊Green Chemistry、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Carbon等发表SCI、EI收录论文70余篇,申请专利10 余项,授权专利6项,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入选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绍兴市第4、5、6、7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1年获绍兴市市级劳动模范称号,绍兴市市级领军人才。
除了自身学术研究取得诸多成绩外,齐陈泽也从不忘记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在担任院长,承担繁重科研任务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他始终坚持给本科生上课。“科研和教学始终是相辅相成的,科研做得再好,也要落实到教学工作中。”齐陈泽如是说。他也因此被评为绍兴文理学院第2届教学名师,学校首届卓越贡献奖。此外,他还担任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兼职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佳木斯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校兼职硕士生导师,已培养博士2名,硕士16名。
带领团队前行的引领者
只要说起齐陈泽,绍兴文理学院的师生首先联想到的一定是化学化工学院。的确,自从1999年到绍兴文理学院工作以来,齐陈泽就始终奋战在化学化工学院教学科研第一线,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2005年担任化学化工学院院长一职后,他更是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学院工作中,带领学院一步一
个脚印踏踏实实往前走。
绍兴文理学院作为一所年轻的本科院校,在学术研究上的起步较晚。正如化学化工学院曾敏峰老师所说,我们的老师以前都认为只要教好书就行了,搞科研这种事离我们很遥远。而这一观念的逐渐改变,乃至到目前教师们对科研工作的全情投入,都离不开齐陈泽的坚持和感染。“是齐院长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科研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学术研究对学院的长远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曾敏峰老师说。
尽管齐陈泽个人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他始终有一种团队合作,整体作战的理念。对于这一点,化学化工学院曾敏峰老师也深有感受:“我们的应化所原本只是理工楼上的一个小阁楼,现在已经发展成了一层楼;我们的研究团队最初只有几个人,在齐院长的重视下,近年来不断引进有潜力的年轻博士,目前团队已有十几个人。在个人搞科研的同时,齐院长也带动了我们这些年轻人。现在,上完课后,我们都会很自然地到实验室做科研。”担任院长以来,齐陈泽坚持以学院发展为己任,从学科建设抓起,始终坚持申硕和学科建设是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吸引、稳定和凝聚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将有科研潜力的青年教师根据学科方向组成各学科团队,在学院中倡导科研工作要为地方经济服务、教学工作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作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浙江省省级重点学科(A类)应用化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省级精品课程有机化学课程建设负责人、绍兴市市级重点学科应用化学学科带头人、绍兴市医药化工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绍兴市医药化工创新团队带头人,齐陈泽注重以点代面,不断地把整个化学化工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带上一个个新台阶。
2005年绍兴文理学院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评估专家对化学化工学院的教学科研水高度肯定。2008年,绍兴文理学院开始进行对几个申硕学科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哪些为申硕学科,哪些为支撑学科。齐陈泽深知成为确立为申硕学科对学院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带领着学院全体教职工开展了认真的申报工作。在学校组织汇报的紧要关头,他生病住院。为了不耽误汇报,他硬是忍着疼痛赶到汇报现场,化学学科也最终顺利成为绍兴文理学院首批申硕学科之一。
2011年,齐陈泽所带领的学术团队获得“功能化多孔材料与绿色替代技术”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立项,医药化工公共创新服务平台获得“浙江省精细化学品传统工艺替代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单位立项,这在绍兴市高校中实现了零的突破。
致力地方产业发展的服务者
“作为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一个工作者,我经常在想,一所高校,特别是我们地方性高校,与当地的地方经济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地方高校的特色,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加强与地方的产业发展联系和沟通,才能使高校的科研融入到地方的经济发展中去。因为企业的特质是信息畅通,他们在市场的第一线,信息了解得比我们高校多,而且更详细。高校的特质是有研究力量。如果能结合起来,产生良性互动,那么无论对高校还是对企业,对整个地方经济社会的提升,都会带来很大的好处。”这是齐陈泽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始终坚持的一个理念,“化工、医药、纺织是绍兴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别的地区极少有这样的优势,如何发挥我们地方优势,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必须要去做的事业。”
为此,齐陈泽的实验都跟医药化工、精细化工紧密结合,力图通过贵金属催化、光催化、以及廉价金属的催化,实现卤代烃的偶联,从事医药和染料中间体、原料药、功能染料等方面的合成工艺开发。“我到绍兴来已经做了10几个项目,基本上都产业化了。我们想着要为企业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只有让企业创造效益,企业才愿意跟我们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对如何开展校企合作,齐陈泽有着清晰的认识。他主持的绍兴市重点科技公关项目——新型烯烃自由基聚合引发剂的研制和应用已通过专家评审、鉴定。该项目首次提出了DBH新型烯烃聚合引发剂的双活性自由基反应模型,创新性强,其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目前,某国有大型企业已在做应用试验,获得较高的评价。开发的VA衍生物、有机铬微量元素饲料添加剂和CPP等已实现工业化生产,合成路线与目前国内外同类企业相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产品均已顺利通过国外客户检测,检测指标完全符合客户的要求。该成果已由企业产业化生产,产品出口海外,获得和正在申请专利8项。
“建言献策,服务地方是每一个民主党派成员的责任和义务,虽然我只是九三学社中的普通一员,但我将尽一己之力努力为绍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齐陈泽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