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1895-1990年),字宾四,着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本书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但各讲之间并非完全独立,每项制度的讲解中又包含各个朝代之间的同异比较、同一项制度的各个朝代的沿袭和演变、为什么这项制度在这个朝代是“得”,而在那个朝代是“失”。本书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无论是讨论政府组织中的君权与相权关系,还是论选举与考试制度的因革,钱先生最为殷勤致意的,还是力图证明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并非漆黑一团,在这本不足二百页的小册子里,从一开始的“序言”到结尾的“总论”,反反复复在批驳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专制黑暗”论,着墨之处多达十余处,殷殷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钱先生在本书中并不仅仅是在发怀古之幽情,在为传统政治文化极力辩诬的同时,钱先生表现出来的仍然是史家的冷静与理智,对传统政治的优缺点,同样了然于胸。
读此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读历史,应该持 “温情和敬意”的态度。钱穆认为,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历史意见,一种是时代意见。在看待历史变迁时,我们应该采用一种历史意见的态度,通过了解该项制度的时代背景来理解该制度的废立,而不能用今人的价值观或态度来评价古代的制度与人事,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来客观评判其先进性和不足之处,从而来指导我们当下的各项制度建设。其中有一句“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凭时代意见来抹杀以往的历史意见。”最能反映这一观点。
本书另一个重要观点是无论得还是失,读史的目的是要认清中国传统政治之大趋势,以及其内在之根本意向,以期返本而开新。钱先生以为,若认不清传统中国政治之大趋势,从而对传统政治持排斥与不满的态度,就会影响到对全部历史传统文化的不满,但若全部传统文化被推翻,一般人对其国家以往传统之一种共尊共信之心也就丧失了。正如钱先生所言:“我们现在将如何酌采西方的新潮流,如何拿自己以前的旧经验,来替自己打开一出路,来创新法,运新才,这当然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